科技人才

陈越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30日浏览次数:74 打印

本人在“新能源存储技术”和“新型忆阻器芯片开发”两个领域开展了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成果。目前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6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13篇,包括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等,并受邀在多个重要国际会议上报告,部分研究成果实现单发明专利转让20万元。本人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是自行开发新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界面电化学过程、以及新型阻变记忆存储器中的动态/瞬态物理化学性质,揭示了能量和信息的存储与转换过程的微观机制,以及各类储能及半导体器件的固-固界面及固-液界面上的微观尺度下的动态演化。 1. 具体研究成果包括: 1)聚焦二次电池储能器件固-液界面的分子尺度结构,开发三维扫描探针表面力谱法揭示了弱溶剂化、非极性溶剂锂电池电解液和常规电解液的双电层结构(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1321)。该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分子级双电层结构,到纳米级界面钝化膜的定量纳米力学构造的全过程观测,阐明了溶剂化结构、双电层结构及界面钝化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致力开发新型原位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研究电池正/负极与液态电解质的界面钝化膜形成、离子/电子传输、微观-介观相变动力学与老化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特色鲜明的先进原位技术研究了:多颗粒电化学体系的非平衡相变动力学过程与所伴随的各类界面钝化膜形成、离子输运行为之间的本质关联(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1, 31, 2105354); 经典钴酸锂正极材料不同晶面上随脱锂过程的绝缘体金属转变现象、不同晶面钴酸锂表面的钝化膜形成与Co原子的催化作用机制(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0, 399, 125708;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11, 33043);全固态锂电池界面上的压电和铁电效应对锂枝晶生长的本征抑制作用机制(PNAS 2022, 119, e2211059119)。 3) 针对新型锂基突触晶体管阻变存储器,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利用LiCoO2阻变层“后逾渗模型”提升锂基突触晶体管忆阻器的训练曲线线性,并成功制作了阻变层晶体取向可控的三端锂基忆阻器(Nano Energy 2023, 108, 108199)。利用该类器件中门电极的场控“绝缘体-金属相分离”调控机制实现了突触晶体管的超低能耗特性,器件LTP线性指数及读写能耗均处于锂基忆阻器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所属行业:

所属院校:福建师范大学

联系电话:18750712629

出生日期:0000-00-00

职称:讲师